中新网上海12月4日电 (记者 陈静)复旦科创母基金3日启动,首期规模总计达10亿元。上海市副市长刘多当日表示,复旦科创母基金将引领带动更多创新成果在沪转化落地,孵化培育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爆发力强的高增长型企业。
复旦科创母基金由复旦大学联合地方政府、国企及市场化机构等共同发起设立,将全力构筑校内校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刘多希望,复旦科创母基金重点关注支持高风险、高价值科学问题的研究,尤其是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在向高风险创新领域进军的过程中形成合力;同时,发挥好金融资源的杠杆引导作用,秉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理念,争做潜力项目的“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
复旦科创母基金3日启动。成钊 摄
刘多希望复旦科创母基金推动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引导合作及培育的龙头企业开放供应链产业链,加速各类创新资源的汇聚融合与共享,发挥好创新要素的枢纽链接作用。据悉,复旦科创母基金特设战略与科学委员会。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担任委员会主任。
金力介绍,成立复旦科创母基金就是要完善创新策源的多元投入机制,发挥好资本市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独特优势,引导更多的资本投入高风险创新,实现学术界、创业界和投资界的高质量耦合。金力指出,复旦科创母基金将关注长远,推动创新突破,以国家重点领域、上海重点产业战略部署为牵引,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建立风险管控和收益回报机制,提升母基金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并对接好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让创新和收益反哺创新人才。据复旦科创母基金(筹)负责人孙彭军介绍,复旦科创母基金将面向全球挖掘行业中最为优秀的专业投资管理团队,结合复旦大学优势学科,引导子基金投资国家关键技术突破和科技前沿领域转化项目,
当日,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与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徐汇资本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戴敏敏表示,希望和复旦大学以及其他合作伙伴一起,紧紧围绕成果转化率,回答“转什么”,强化源头创新,突出市场化产业化导向;回答“谁来转”,创新政策举措,加强培育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和产业化的企业主体;回答“怎么转”,打通“肠梗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路径;回答“如何转得好”,优化创新服务,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和产业化服务保障体系。
据了解,复旦科创母基金将落地徐汇区。徐汇区委副书记、区长钟晓咏表示,该区将深度参与母基金的组建和运作,通过校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共建高质量产业生态圈,为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金融中心贡献更多力量。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复旦科创母基金将坚持“市场化机制、专业化运营”,引导子基金成为“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挖掘和投资具有良好前景的高成长性项目。“复旦科创母基金投的是‘伯乐’,‘伯乐’再去发现‘好马’,通过提供好草、好料、好跑道,让‘好马’跑得又好又快。”在孙彭军看来,复旦科创母基金将通过学术界、创业界和创投界的高质量耦合,围绕创新、创业、创投“三要素”,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
据透露,在关注“复旦系”转化项目的同时,复旦科创母基金还将引导子基金着眼于更大范围内的创投项目。“我们将放眼全国乃至全球,遴选最优秀的专业投资管理团队进行合作,这也将给我们带来更高的站位和更多的选择。”孙彭军说,复旦科创母基金将面向全球挖掘“懂科学家”和愿做科学家“合伙人”的管理团队,强强联手助推科研项目转化。(完)
中新网上海12月4日电 (李秋莹)近年来,随着药品审评和医保准入效率的显著提高,创新药品上市通道畅通,创新药纳入医保时间不断缩短,从2016年的3.55年缩短至2021年的1.02年。但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仍有55%的创新药未被纳入医保,创新药械产品如何真正让患者受惠?业内人士指出,从支付端形成多方共担的支付机制,有望为民众用上更优的创新医药产品提供有力保障。
从临床实际应用来看,截至目前,我国上市的四款CAR-T细胞治疗产品定价均达到百万元,尚未纳入基本医保报销范围,需要患者全额自费承担。复星凯特和药明巨诺的两款CAR-T产品适应症领域全国每年新发约1.3万病例,但截至2022年底,应用该疗法的仅500人左右。这意味着,受限于个人支付能力,大批适用该疗法的人群无法应用细胞治疗这一先进的疗法。
而在创新支付模式下,各大保险公司与第三方TPA平台、医药企业展开合作,将健康管理、用药服务链条逐渐打通。
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此前表示,惠民保、百万医疗险产品的责任设计正不断推进保险行业与医药企业产生更多的联动。与基本医保相比,商业保险具有更为灵活的合作方式和风险共摊机制等优势,也能够更好地承接符合市场规律的创新药定价体系。
商业健康险对创新药械的纳入创新重点体现在慢病领域、肿瘤领域、罕见病领域。商业健康险依托灵活的合作方式,不断扩大保障人群和保障范围。以“平安e生保”为例,连续5年提升保障力度,并且做到创新药当年获批当年纳入保障。今年在保费不变的情况下,增加65种药品,特药保障种类突破188种。除此之外,商业健康险还在不断升级健康管理服务,有效服务患者遵医嘱服药,长远来看为患者赢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切实提升了其健康水平。
目前中国已有100多家保险公司的2200多个产品,涵盖了疾病险、医疗险、护理险和失能收入损失险四大类。
“创新支付在基本医保以外引进了新的支付源泉,其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现阶段各个地方、各个模式的探索不尽相同,模式是否符合行业的规律?是否能真正起到保障作用?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探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品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昊指出,在产品设计时,保险公司、医药企业、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服务网络系统各方应联动参与,做到多元协商,确保各方利益的对等,尽可能地开发出更符合社会实际的多层次精细化管理产品。
创新支付也离不开政策的指引,7月31日,上海市医疗保障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上海市进一步完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创新药械发展的若干措施》,包括九个方面28项重点工作任务,提出了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医疗机构、医药企业合作,探索引入专业化第三方服务机构加快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开发,覆盖新药、好药和优质医疗服务等多条举措。
在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看来,随着我国商业健康险产品形态的创新、先进药械责任的迭代,对创新药的支付水平有显著提升。实践中需要证据指标、数据系统等一些前置条件,更重要的是政策制定还需要更灵活、广阔的空间,最终落实到患者可及这一根本上。(完) 【编辑:曹子健】